何为妄? 妄,非妄,因自信而妄也

    最终把BLOG的中文名由“妄翔记”改为“妄记”。
    这不要我打错字,最终我的解释是:妄,非妄,因自信而妄也。
    生活必须以积极的态度,向上的求知欲, 加上自信与把握。这才叫妄。
    强不傲,喜无色,忧无泣,输而不馁,妄者也。


    妄记,妄者记也。

    下面摘自佛经中的一段内容:

    妄之一字,自古修行者常说。缘何,因欲求真故。至此必有所疑,四大皆空,五阴非有,真从何立?真从妄立,因妄而有真,此是五浊尘世彼此互生相对之法。
    何为妄?虚幻不实之事物。以此点出发,从空而论,一切皆妄。生死烦恼,解脱超越,如梦如幻,无有真实,何须劳心费力断妄寻真。但平常修行人多非证空得无之境,故不可轻言真妄等持之语,因犹处妄中,是有真可寻。
    即如此,平常修行人应如何识妄,又怎样觅真?首先,妄如何界定?没有统一的标准,具体到个人应以当下所求及最终所愿为界定标准。为何?因三界唯心,万法唯识,宇宙固然本有,但对有识有灵众生乃因心识而显。众生心性觉明而有灵知,遂生苦乐取舍等种种欲求,此趋吉避凶、贪生怕死、离苦得乐乃众生与生俱来之本性。既有取舍趋避,便生弃存之行,所弃者,己所不欲,所存者,己之所需,故于此存弃之间,标准立现。既有尺度,应怎样衡量妄与真?如普通世人,以生存为首要需求,若论真妄之分,当以顺应自然,趋利避害,珍视生命等对生存有利的事为真,反之即妄。若有信仰追求,就可能以信条规范之事为真,反之亦妄,但要视其信之程度而定,故无统一标准。
    对修行人而言,能助其实现目的之事物即是阶段性的真实,不利其目的实现或破坏影响其目的实现的事皆为妄。以此标准,即知,若以解脱生死为求,斋戒禅定,专注清净乃真,而三毒五欲,散乱昏沉为妄。若以度化众生,同证究竟为求,当以三学四愿,六度万行为真,而心邪量小,轻慢自了则是妄。一言蔽之,成所求者为真,坏所求者是妄。
    真妄既判,当何以指导现实修行。现实中,真妄不辩或是以妄为真者常见,每有动则说一切空无,众生所行俱是虚妄之人,此乃邪见深重,未空云空、未证云证,轻慢之心作怪。不但不能正视众生之朴实所求,体恤众生之苦,而令众生欢喜,作无缘之慈、同体之悲,殷勤说法而劝化之,反而横加指责,冷言嘲讽,更有甚者,竞诅咒众生坠三恶道,受无量苦;此辈自称修行的人,莫说慈悲,试问天良何在?此等修行,面善心恶,欲求无上佛道,了不可得。还有自守清净,认所作皆妄者,以此当下净心为究竟之证,不修六度,懒于善行,并出轻慢之言,云此清净境外皆妄。此不明至理之患,须知心未超六尘,从解脱根本来讲,一时之净相亦不常久,若执于此不动,则失灵明之用,坠于虚妄空中,如堆沙成塔,难以久常。心乃灵动变化之物,只有得其用才显其灵明、现其自在。因其变幻不停,无有定相,故称其是妄。心既是妄,心中清净之相又岂能真,故从究竟解脱的标准来看,执守清净不是证道。那何为真?人之自性,乃心之主体,心性体用不二,心随性动,性是心王,因此《坛经》有云:“心是地,性是王,王居心地上,性在王在,性去王无,性在身心存,性去身心坏。佛向性中作,莫向身外求。”以此灵明自性,打破六尘缠缚,直超三界和于法界如来性海,则诸妄灭尽,一切皆真。此时心之灵明之用,无有虚妄,所作皆真,是为烦恼即菩提之说。再此之前,可说动静皆妄,也可说俱真,是为苦瓜连根苦,甜瓜彻蒂甜。
    既如此,就不可动则以妄加人,真修行者也不可轻安于妄中,误了终生大愿,当勇猛精进,早证究竟,广化众生。唯有超越三界,直至佛地,才可无妄,不然五浊之中,何处觅真。

    真妄一事,万语千言难尽,己认为真者,或人以为妄;己以为妄者,或人认为真,皆因所见不同。故应慎之又慎,因妄中有真,真中有妄,真妄互根。不应轻言人妄,乱认己真。是真是妄,仁者自知,若能达义,何必相争,若不解语,此文亦妄。曰:浩浩长空,有妄有真,尘沙乱眼,如何划分;妄者空妄,真者自真,大千万相,皆因一心。

    标签:自信 发布于:2007-04-09 08:04:49

当前共有0条评论,我也要发表:

    我的名字:

    我的邮箱: